黄酮类化合物抑制结肠癌细胞CT26.WT的活性研究
开题报告
肿瘤和癌症是一种多因素、多阶段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2004~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癌症是中国老百姓的第二位死因,死亡率为135.88/10万,仅次于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136.64/10万)。引起我国老百姓死亡的主要癌症依次是肺癌(死亡率是30.83/10万,死亡构成为22.70%)、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白血病、脑瘤、女性乳腺癌、胰腺癌和骨癌(死亡率是1.70/10万,死亡构成为1.25%)。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对1989-2008年的登记资料进行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肿瘤登记地区男女性实际发病率整体呈升高趋势。自2000年起,癌症整体发病趋势增长的更为明显。20年间主要癌症发病率的顺序变化不大,但是发病率和构成比变化明显。城市地区男性除胃癌外,其他主要癌症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以结肠癌、前列腺癌上升最为显著;城市女性乳腺癌、肺癌、结肠癌上升趋势明显。
大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处于恶性肿瘤的第五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它目前主要是采用手术根治切除治疗,辅以放化疗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手术治疗作为大肠癌治疗的首选方法,5年生存率仅在50%左右。
传统的手术、放化疗方法在延长肿瘤患者生命的同时会产生内脏器官损伤、免疫功能抑制等副作用,使病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研制疗效显著,靶标明确,更小毒副作用的天然抗肿瘤新药已成为当今国际医药界的重点和热点。
黄芩素是黄芩中含量最高的黄酮类化合物之一,化学名称为5,6,7-三羟基黄酮,国家药典委员会将其正式命名为百可利(英文名称为(baicalein)。黄芩苷是由黄芩素与一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的苷类化合物,二者在黄芩中同时存在。研究证明,黄芩素是体内的有效成分,黄芩素进入动物体内后,在血液中迅速转化为黄芩苷及其他代谢物;黄芩苷口服不易吸收,须在肠道经酶水解为黄芩素后方可吸收入血,并在体内也迅速转变为黄芩苷。
体内外试验显示,黄芩素和黄芩苷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黄芩苷对体外培养的人Eca-109,KB,CL-187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对小鼠H22肝癌,S180实体瘤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可使移植小鼠的瘤重减轻。黄芩素和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