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型肝炎病毒化合物筛选文献综述

 2023-01-09 05:01

抗乙型肝炎病毒化合物筛选

1、研究背景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s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完整的乙肝病毒成颗粒状,也会被称为Dane颗粒。HBV全长3.2kb,拥有不完全双链的环状基因,编码四种蛋白,分别为病毒聚合酶、核心蛋白、表面蛋白及X蛋白(一种可能的转录激活因子)。乙肝病毒颗粒首先与宿主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脱去外膜进入胞内,脱壳,最终HBV DNA进入细胞核,并在细胞核内形成闭合的共价环状超螺旋结构(cccDNA),并以此作为模板,合成前基因组RNA(pgRNA)及其它mRNA [4]。在新组装的核壳体内,HBV通过病毒聚合酶RNA依赖的DNA聚合活性,以pgRNA为模板进行全长负链的合成,并以此为模版,依赖聚合酶DNA依赖的DNA聚合活性,合成不完全的正链。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其表面蛋白的加工修饰,形成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分泌到胞外。而目前对于乙肝的治疗药物,主要有干扰素,核苷类药物以及中药类。在抗HBV药物的研究报道中,体外细胞模型HepG2.2.15细胞系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理想的抗HBV药物体外筛选及研究的实验模型。该细胞株是用2个头尾相连的HBV DNA全基因的重组质粒转染受体细胞HepG2而成,可以表达全部病毒标志物,能长期稳定地向培养上清中分泌HBsAg、HBeAg和完整的Dane颗粒,还能产生大量的病毒复制中间体。本实验体系即以此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一系列化合物的抗HBV活性作用筛选。

2、研究目的

在稳定转染了HBV全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中,观察受试化合物在体外抗HBV生物活性,明确其对细胞培养上清中HBV-DNA以及HBV特异性抗原HBsAg和HBeAg含量水平的抑制强度,并进行比较。同时MTT法进行化合物的细胞毒性检测。从一系列化合物中发现了具有高效抗HBV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初步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1. 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

3.1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V DNA的影响。

3.2 ELISA法检测化合物对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eAg分泌的影响

3.3 MTT法检测化合物的细胞毒性

3.4 Southern Blot 法验证活性化合物对细胞质内病毒复制中间体的水平的影响

  1. 成果形式

4.1 化合物抗HBV活性以半数抑制浓度IC50表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