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国外客流预测理论研究概况
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国外比较成熟的是四阶段法,即出行发生、出行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1950年代初期,出行生成预测主要采用增长系数法,随后,美国在交通规划中开始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来预测出行发生/吸引量。1960 年代末,英国人提出了交叉分类法,在此基础上,Gordon W. S提出了非家庭出行模型[1],J.L Bowman 等以从出行者的活动安排为切入点建立模型来预测出行产生[2]。
在众多的出行分布模型中当数重力模型和增长系数法应用最为广泛。1996年,Furness提出了著名的增长系数法。1955年,Casey提出了重力模型,后来该模型从最大熵原理和最大似然原理方面均得到了解释。1940年,Stouffer最早提出了介入机会模型,目前广为流传使用的介入机会模型是1959年经Schncider改良后的模型[3]。
方式划分模型主要分集计模型和非集计模型两种。Warner,Lerman等以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基础,最早开展对非集计模型的开发研究,但他们的模型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有明显而严重的缺陷。1975年,Domencich提出了以Logit模型族和Probit模型族为核心的离散选择模型[4],其中多元 Logit 模型至今被广泛应用。
交通分配可分为非均衡分配模型和均衡分配模型两大类。早期的分配方法已0-1分配法为主,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新的模型,如增量分配法、容量限制分配法等。1952年,Wardrop提出了著名的Wardrop原理,开始了平衡模型探索求解。1956年Beckman等人将Wardrop原理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但直到1982年,Florian和Fernandez才提出了该模型的算法,而目前常用的则是Frank和Wolfe提出的F-W算法。[5]
但是Kitamura(2002)指出,通过普通的“四阶段”法很难对出行条件的改善产生的出行变化做出评估,因为普通的出行生成模型对于服务设施的改变不敏感,并且不能够对出行时间减少做出反应,在预测后需要进行敏感性分析[6][7]。
2.国内客流预测理论研究概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交通规划技术传入我国,运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科学的预测已成为规划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即:非基于现状客流 OD 的预测模式、基于现状客流OD的预测模式、基于非集聚模型的预测模式。其中,以“四阶段法”为核心的第二种预测模式(基于现状客流OD的预测模式)应用最为广泛,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主要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
兰鹏对我国9大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目的链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7],对比汇总结果如下: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