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双碳目标: 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电力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将在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民生用能需求,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向所聚合的电力用户提供变动电价或激励措施,引导用户通过调节灵活负荷来改变用电行为,达到降低电网峰谷差的目的[1], 进一步提高系统灵活性资源需求。
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在温控负荷方面[4]、电动汽车[5]、客户侧储能[6]等负荷资源的快速增长给电网的平衡带来挑战。
为实现灵活性资源与新能源和传统电源的协调发展,应注重电源侧挖潜,推动需求侧破局,扩展电网侧形式,同时结合电力市场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市场交易和激励机制,构建精细化、市场化、专业化和智能化需求侧资源利用体系是重要方式之一。
针对需求侧参与辅助服务,西北、东北、华北、华东等多个地区已经出台了需求侧参与辅助服务的相关文件,相关政策已经较为成熟,想要达成双碳目标,主要发展瓶颈在于需求侧资源的实时优化调度、负荷预测、负荷管理等技术问题。
以需求侧资源的实时优化调度、负荷预测、负荷管理等为支撑,推广多方共赢的需求响应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协同模式,从需求侧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推进电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
论文将围绕需求侧的灵活资源可调潜力预测进行讨论。
随着人口与经济水平快速的发展,我们在面临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经济转型升级、电力改革加速等新形势时,需求侧灵活资源可调潜力预测对于更加合理利用电能从而节约能源、推进我国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国内国内在资源侧调节潜力的效果评估方面有一些研究但是在可调负荷资源调节潜力预测方面的研究较少。
近年来,国内通常使用负荷曲线的特性分析方法,对潜力分析进行研究。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