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视觉数学探究教学模式及其实践文献综述

 2023-03-23 08:03

文献综述

一、非视觉探究教学

虚拟现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Ivan Sutherland所提出的虚拟现实这一思想(Sutherland I E,1965)。其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扩展现实等阶段。

自2016年'VR元年'被提出以来,各种VR应用研究层出不穷。相关研究者已经证明'VR 教育'能够创造'1 1gt; 2'的效果。VR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最大优势就是模拟实景,打破时空限制,为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虚拟环境(武智涛,2021)。但是,目前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还远远滞后于产业技术的发展(刘德建,2016)。在虚拟现实发展的过渡阶段,势必引入一种既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对虚拟现实技术发展起一定促进效果的教学模式。

非视觉探究教学,又特指在排除视觉干扰下的探究教学活动。其在人为蒙蔽双眼的前提下,提供能够进行交互的场景,并让使用者相信自己真实地沉浸于这样的虚拟环境当中(GARCIA-BETANCES R I,2015),强化具身认知体验,达到增强学习者体验的目的。非视觉虚拟现实用户可以“查看”、移动和与大众互动,激活学习者的心理运动技能(Osuagwu O E,2015)。

自2016年之后,以Oculus和HTC Vive为代表的VR终端设备得以迅速发展,用户在虚拟世界中产生的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都可以通过VR装置和体感设备转化为现实世界真实的感官体验,而不再受传统物理条件的限制和约束,其沉浸感大大增强(刘革平,2021)。这为非视觉探究教学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非视觉探究教学的人机协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目前非视觉虚拟实验活动在带眼罩、捆绑简单振动器等无机器辅助或简单机器辅助教育应用基础上,进一步向智能设备,甚至智能机器人或智能实验套件辅助下的人机协同非视觉虚拟实验教育应用发展。

个人需要扩大感知能力,才能自主自然地学习,虚拟现实为教学成果能够受到积极影响的用户提供动态体验(Dalgarno B,2012)。因此,我认为在VR发展的过程中,采用非视觉的VR教学,可以有效过度在VR教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应用瓶颈,将VR教学的特点融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二、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中学教学研究

国内,对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教学的研究可追溯到2013年,张良教授通过对传统认知理论、现有教育症结和具身认知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具身认知理论对课程与教学的意蕴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引发对课程本质观的反思、提供重建教学实践的契机以及呼吁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价值诉求。[1]

具身认知理论从本质上揭示当前教育中身体缺失的问题,指导教学实践,拓宽目前对于教学方式的研究方式。[2]在此基础上,黄思源(2019)通过对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和影响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由离身心智教育向身心融合教育转变。[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