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参与城市垃圾分类问题研究
——基于温州市KL社区的调查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等相关的文献进行撰写。国内研究现状围绕垃圾分类的困境、对策以及影响居民垃圾分类的因素展开,从相关治理主体、法律法规的缺陷、垃圾分类管理方式的不足分析困境,对应垃圾分类的困境总结归纳学者的对策。对于外国相关方面的研究围绕日本、德国、美国的垃圾分类个性化举措展开。最后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总结。
关键词:垃圾分类; 居民参与;影响因素;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垃圾分类困境
对于垃圾分类的困境,国内学者主要从垃圾分类有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方式、相关主体的参与度进行分析。李亚慧认为城市垃圾分类亟待解决的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垃圾分类的主要参与者社区居民相关方面的意识薄弱,不了解现阶段垃圾分类的政策,垃圾分类的知识体系十分欠缺,不具备垃圾分类的能力,因此垃圾分类无法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产生垃圾围城的困境;二是垃圾分类实际执行资源的稀缺,其中包括人力物力、技术以及权威资源,导致垃圾分类效率低[1]。 胡莎莎、张菏潇从参与主体层面分析了我国垃圾分类的困境,分析了与垃圾分类直接相关的三类主体(居民、政府、企业),居民参与度不高,政府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的执行力、监管力度不强,企业作为垃圾制造大户分类意识却十分淡薄,处理技术也较为落后[2]。 左乾乾从我国的垃圾分类法律法规层面剖析我国垃圾分类困境。他从不同的法律层面进行分析,先是全国性有关垃圾分类的立法,该层面的立法仍处于空白阶段,多数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呈现,未能起到有效的规范强制作用,对政府以及公民两类主要的参与主体,法律规定也较为笼统,政府的治理执行环节没有具体规定,公民的垃圾分类义务也并未得到强制性规定。由于全国性垃圾分类法律的欠缺,地方立法缺乏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垃圾分类标准以及相应处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这严重阻碍了垃圾分类的日常参与度。[3]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