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一、选题依据
目前全世界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疫苗是由酵母表达的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经纯化等工艺而制成的。Valenzuela首先报告了HBsAg基因在醇脱氢酶(ADH-1)启动子作用下以质粒为载体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visiae)中表达成功,随后在酸性磷酸酶(PHO),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启动子作用下表达HBsAg[1]。乙肝疫苗来源于不同表达系统生产的HBsAg,因其糖基化程度、生产工艺等有所不同,造成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免疫持久性和母婴阻断保护率存在差异,除抗体水平反映的体液免疫外,细胞免疫因其在乙肝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母婴阻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
如今中国市场上已有酿酒酵母、汉逊酵母(Hansenula polymorpha, H.P.)表达系统两种酵母来源生产的乙肝疫苗(Hepatits B Vaccine, HepB),前期研究表明这两种酵母系统表达生产出的乙肝疫苗特点不同,汉逊酵母乙肝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优于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但对于目前在研的我国自主产权的毕赤酵母(Pichia postoris, P.P.)乙肝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其他两种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比较较少,本课题对三种不同酵母表达系统S抗原免疫原性进行比较,以期为临床乙肝疫苗的使用提供基础。
二、拟研究问题
比较现有的三种不同酵母表达系统(即酿酒酵母、汉逊酵母和毕赤酵母表达系统)来源的乙肝疫苗免疫小鼠后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因子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差异,评价不同种类酵母乙肝疫苗的细胞免疫特点。
三、采用研究手段
1. 应用酿酒酵母、重组汉逊酵母、毕赤酵母来源的乙肝疫苗分别免疫无特定病原体(SPF)BALB/c 小鼠(H-2d),于免疫一定天数后处死,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 MNC),经HBsAg体外刺激后,采用液相芯片酶联(Luminex)技术/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实验测定特异性IFN-gamma;、IL-2、IL-4、IL-5等细胞因子分泌水平。
动物免疫: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3种疫苗(酿酒酵母、重组汉逊酵母、毕赤酵母来源)经背部皮下免疫小鼠,剂量为3mu;l/只,以免疫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免疫后7、14天,摘眼球采血后颈椎脱臼处死,无菌取脾,制备脾细胞悬液,分离MNC, 用无血清培养基调整细胞浓度至4*106个/ml,加入96孔板中,100mu;l/孔。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