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皂苷化合物的神经毒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1 09:01

1.选题意义和背景柴胡属植物复伞形花序,高150cm 左右,叶子细长交替生长,花为双性,微黄或略带紫色,含有二百个种,主要生长在北半球,在东北亚以及北非,人类很早就利用该属的天然药物治疗疾病。

据2015 版《中国药典》收载显示,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和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干燥根为中药柴胡的植物来源。

柴胡主要有疏肝解郁、升阳举陷、保肝利胆、降温、抗癌等功效。

柴胡的入药部位通常只有根部,也有少数将全草入药,如春柴胡。

柴胡根部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SS)、挥发油和多糖类物质,其中柴胡皂苷又分为 a、b、c、d 4 种亚型[1]。

研究表明,柴胡皂苷具有解热、抗炎、保肝、护肾、免疫调节、镇静、抗惊厥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2]。

近五年来开始进行SS的毒性研究,目前已基本明确SS含量高低与柴胡产生毒性有密切相关性,SS也是产生毒性尤其是产生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且已有较多的针对柴胡皂苷肝毒性的相关研究。

根据其药理作用中有关精神情志的调节以及前人对于柴胡中多炔烯类化合物神经毒性的研究内容,探究柴胡皂苷的神经毒性,用以更好地指导柴胡的临床使用。

2.论文综述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SS)类一般构成的主要类柴胡属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含量占根系总干重的7%。

迄今为止,超过120糖化齐墩果烷型和乌苏烷型皂苷已从柴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