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
中药丹参系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草药之一,常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慢性肾衰竭等。
酚酸类成分是丹参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但丹酚酸类成分普遍具有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特点,在药材干燥、储存,化学成分分离等环节中易发生结构变化。这些酚酸类成分在怎样的条件下会发生结构转化?转化产物是什么?转化前后的生物活性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研究拟以丹酚酸A或丹酚酸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借助HPLC-MS等分析手段,对丹酚酸类物质的转化过程进行研究,搞清其转化条件和转化产物,进而优化转化条件,制备出转化产物,并验证其体内外活性,为丹酚酸类成分的研究开放提供实验依据。
二 采用的研究手段
转化产物的分离:本实验采用HPLC-MS分析丹酚酸A或丹酚酸提取物的转化产物,此方法具有灵敏性高,导向能力强。采用HPLC半制备方法对丹酚酸类成分的降解产物进行制备,此方法能够得到纯度较高的单一产物。
体外活性验证:通过尿酸生成法测定丹酚酸转化产物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
三 文献综述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Radix et Rhizoma)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 的干燥根和根茎。其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作用。主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癥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1-3]。
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可分为水溶性的丹酚酸类成分和脂溶性二萜醌类成分两类,是丹参中主要的活性成分。20世纪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丹参酮为代表的脂溶性成分方面,但众所周知,丹参的传统应用方式为水煎液。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多具有酚酸性结构最早发现的丹参素化学名为beta;-3,4-二羟苯乳酸(3,4-hydroxybenyl lactic acid),是各种丹酚酸的基本化学结构。如丹酚酸A(salvianolic acid A, Sal A)是一分子丹参素与两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 Sal B)为三分子丹参素与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丹酚酸C(salvianolic acid C, Sal C)则为二分子丹参素缩合而成。其它丹酚酸亦有类似结构,丹参水溶性成分中的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 A Ros)也是由一分子丹参素和一分子咖啡酸缩合而成,此外还有四甲基丹酚酸(Tetramethyl salvianolic acid A, Sal M)等[4-9]。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