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苷诱导大肠癌细胞衰老的活性研究文献综述

 2023-01-09 05:01

【摘要】 癌症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并随着生活环境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本文简要介绍了大肠癌细胞衰老的特征及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关键词】 大肠癌;细胞衰老;黄芩苷

大肠癌(又称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可发生在结肠的任何部位。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居于第三位[1]。,大肠癌的起病隐匿,早期无特殊的临床表现,所以当大肠癌患者发现时多为进展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近年来处于上升状态[2]。目前,大肠癌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放化疗、生物免疫学治疗、中医治疗,但传统的治疗方法已成定式[3]。因此,新活性药物的研究变得刻不容缓。

20世纪60年代初, 美国科学家Leonard Hayflick在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细胞中发现,正常二倍体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增殖分裂50到70年代即进入一种衰老的状态,无法进一步传代培养,这种现象被称为细胞老化(senescence)[4]。细胞衰老分为复制衰老(replicative senescence)、癌基因诱导衰老(oncogene-induced senescence )以及早熟衰老[5]。细胞衰老的基本特征:

1、细胞周期阻滞,主要表现为G1期阻滞,但是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伴随G2/M期阻滞,或直接由G2/M期阻滞诱发形成[6-7]

2、细胞形态改变,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扁平、胞核与核仁体积增加,高尔基体和溶酶体数量增多、体积增大[8]

3、老化相关的beta;-半乳糖苷酶活性染色,beta;-gal主要存在于溶酶体中,其酶活最适条件为pH4.2~4.6,接近中性的环境下是其酶活不能被检测到。当细胞衰老时,溶酶体数量增多,体积膨胀,大量的beta;-gal在溶酶体内蓄积,在pH6的条件下也可检测到beta;-gal的酶活[8]

4、细胞衰老相关的异染色质集落(SAHF)形成,主要表现为,常染色质DNA凝集,并聚结成为散在、致密、大小不一的异染色质颗粒[9,10]

5、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端粒是染色体末端一种特殊的结构,在正常的的细胞中,端粒DNA重复序列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地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到一定程度时,细胞便开启自发老化程序。而在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的长度不会随着DNA复制而缩短,因此,恶性肿瘤细胞即获得了持续增殖的能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