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小城市青年“乡-城移民”的社会探入研究——以江苏省P县为例文献综述

 2022-11-19 11:11

城镇化背景下小城市青年“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影响因素探究

——以江苏省P县为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农民工就成为流动人口中的主流群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和“新一代农民工”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或短暂停留,谋职求生,或驻足扎根,融入大城市生活。农民到工人身份的转变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身份标签。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代农民工或已返乡发展或在城市中沉淀下来,新一代农民工成为流动农民工的主力军。所谓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农民身份十分薄弱,对土地的远离、对农村生活的生疏,用“农民”的身份来界定他们显然已经不再合适。就“工人”身份而言,与以往农民工从事的体力工作不同,这一青年群体在城市中多从事服务业,少数已经取得了被人视为体面光鲜的事业单位工作,有了在城市扎根发展的基础,“乡城移民”的称谓更能突显他们的社会身份。在这样一批乡城移民潮中,有一部分青年没有选择充满诱惑力和工作机遇的大城市,而是选择了在靠近家乡的小城市发展立足。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使得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和谐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及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时,第一条就指出要“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在此时代背景下,农村青年能否顺利融入小城市,取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过去人们往往聚焦于迁移到大城市的农民工发展,探索其社会融入的现状、产生的城市问题并就此给出政策建议,认为制度因素如户籍制是阻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首要因素,这与大城市的户籍制覆盖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如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有密切关系,但是依照笔者经验,生活在小城市中并没有感觉到制度因素带来的巨大的城乡福利差距,县城中的青年乡城移民越来越多,他们分散在各个职业岗位上,人口的增加使得原本教育、住房资源就不宽裕的小城市出现了资源紧张的状况。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小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强,与大城市相比,靠近家乡的小城市产生的异质性冲击更弱,文化和制度的隔阂也有所降低,但也有青年认为大城市较小城市而言更具包容性,宽容度更高。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小城市青年移民群体的社会融入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与已有的关于大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进行对比,探究个人、家庭和制度因素在青年移民城市融入的过程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小城市是否存在制度壁垒,青年农村移民是否仍将农村作为自己退可守的备用选择,是否愿意放弃土地和农村户籍带来的福利换取城市户籍,促进青年移民城市融入和鼓励其促进农村发展是否可以兼得,并试图寻找促进青年移民小城市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意义

  1. 现实意义:

在农村劳动力迁移中,青年群体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村青年涌入城市,他们作为劳动力流动中的主力军,其社会融入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发展前景,还关系到乡城两地的发展。北上广之类的大城市青年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异常艰巨,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但是对于小城市乡城移民关注度较为薄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规模数量的农村青年出于迁移成本、家庭或社会文化等因素考虑选择迁移到附近的县城,对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县城造成冲击,因此有必要了解小城市青年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情况。

2.理论意义:

社会融入和社会资本都是被社会学研究广泛讨论的领域,理论发展已十分成熟。随着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注,农民工市民化、城市适应与农民工城市融入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但社会融入的测量并没有统一的维度,其影响因素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探究社会融入的路径多样,如移民网络的关系资源、人力资本和制度因素对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都较为丰富,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异。但诸多已有研究都是针对大城市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社会资本中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对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旨在探讨该理论对小城市青年乡城移民群体的适用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