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解决的问题:
黑色素瘤是一种最致命和最具侵略性的皮肤癌,虽然仅占2%皮肤癌病例,但却是导致大多数皮肤癌病例死亡的原因。手术彻底切除肿瘤是目前唯一治愈黑色素瘤的方法,但是一旦黑色素瘤发生扩散,其患者5 年生存率会降至5%以下。所以加快研究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刻不容缓。
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属,具有在肿瘤组织富集的特点,和特异性靶向到肿瘤组织中并大量生长和繁殖的能力,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野生型沙门氏菌是病原菌,通过基因敲除手段构建对抗生素敏感,遗传稳定的高度减毒沙门氏VNP20009菌株。尽管VNP20009在临床Ⅰ期研究中表现出弱的抗肿瘤效果,但证实其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众多研究显示单纯使用 VNP20009或以VNP20009作为药物传递系统,表达外源药用性蛋白(endostatain, TRAIL,HPRG和 CCL21),可显著抑制肿瘤的生长。
磷脂酰丝氨酸(PS)是以天然的卵磷脂为基质,加入 L-丝氨酸,在磷脂酶 D( phospholipase D,PLD)或磷脂酰丝氨酸合成酶( phosphatidylserine syn-thase,PSS) 的作用下制备而成。其在膜内引起外翻具有重要的意义。PS外翻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引发一种免疫抑制信号阻止免疫的激活。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这种免疫抑制信号可被肿瘤细胞利用促进肿瘤的恶性增殖。这意味着,以PS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药物的研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课题拟在利用基因工程、酶工程等手段来探究磷脂酰丝氨酸(PS)合成酶对沙门氏菌VNP20009抗肿瘤作用的影响,寻求对于黑色素瘤的新的临床治疗方法。
采用的研究手段
本课题拟构建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得到重组VNP20009菌株并注入到小鼠体内,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探讨PS合成酶对沙门氏菌VNP20009抗肿瘤作用的影响。
一、引物设计合成选取合适引物,扩增目的基因,并与质粒重组。二、PCR反应扩增重组质粒,获得大量目的基因和突变目的片段。三、突变目的片段体外重组将突变目的片段和野生型DNA片段与野生型质粒连接,转化,涂板,挑单菌落培养。通过菌PCR和测序鉴定构建是否成功。四、磷脂酰丝氨酸(PS)合成酶缺陷型菌株感受态的制备五、重组阳性菌株的构建和鉴定将重组子通过电转转入菌株,培养克隆PCR鉴定。六、构建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七、突变菌株在黑色素瘤小鼠中的抗肿瘤效果分析分组比较肿瘤的生长情况,记录小鼠的存活记录,做出总结分析。八、实习期间详细记录实验数据,撰写毕业论文,为今后发表文章积累数据。
文献综述: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