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 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环境中,每个组织都想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的胜利,得到可观的利益。但要在竞争中领先对手,需要做到重要的一点是,组织发现创新和支持创新文化。知识不仅是作为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也在创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创新过程的重要输入,同时也代表着创新过程的输出[1]。我国现阶段有着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2018年的报告显示我国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稳中有进,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拥有量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5.8%和17.6%;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意识也在不断加强,2018年提交PCT国际专利申请100件以上的国内企业达到58家,较2017年增加14家[2]。
技术许可是企业从知识资产中获取更多价值的重要手段,Arora A等(2013)建立了有助于理解如何在大公司内组织许可活动的模型[3]。他们通过将使用该技术的业务部门进行许可决策的分散与集中许可进行比较,发现跨业务部门的相互依赖可能会导致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分散化,此外,即使集中化导致的信息更少,集中化的许可协议也更大。除了组织内部使用新产品的技术外,工业企业还可以将技术授权给外部合作伙伴来获取更多的利益。Lichtenthaler U(2011)通过研究企业的许可管理和许可活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到企业间在积极的许可证计划的成功方面的差异[4]。在执行复杂的交易和承担创业风险之间,专利经纪人可以发挥重要作用。[5]
对于产品创新者来说,当其处于博弈模型中的斯塔克伯格领导者时,内部人员福利受具有网络效应的技术许可契约。Zhao D等(2014)研究显示当网络密度相对较小和与质量差异相符时,市场已经完全覆盖;就足够大而言,当网络效应增加时,最佳的发牌策略由专利使用费发牌变为两部分收费发牌(不包括固定收费发牌)[6]。考虑到专利使用费率的限制和反垄断法暗示的独占许可的使用,Fan C等(2018)重新考虑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对内部专利持有者的非激烈和(超)激烈创新的许可问题,采用了下游相互作用和最优控制理论的许可证拍卖分析方法[7]。
Kabiraj T(2004)指出当专利持有人是非生产者,并且有三种可选择的许可策略,即固定费用、特许权使用费和拍卖,那么被许可方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追随者身份,对许可决策来说都是关键博弈要素[8]。Li C等(2008)就非生产性专利人角度结合持久性好的垄断模型来看,最优的许可合同取决于创新的性质和程度[9]。Li C等进一步研究了外部专利持有人将其垂直产品创新许可给两个古诺竞争对手的情况[10]。在创新程度影响决策情况下,李长英、王君美(2009)通过两个企业在市场上进行斯塔克伯格竞争,扩展了对不同收费合同下技术拥有者更偏好哪个企业授权或者同时授权的讨论[11]。当拥有创新技术者是外国企业时,东道国政府通过制定竞争规则政策[12]来使本国企业获得最佳的技术授权,或者外部企业直接进入市场并战略性使用许可证[13-16],有效降低进一步进入的威胁,但是当且仅当进入成本较高或技术的效率优势较明显时,这种策略才能提高福利[17]。吕俊涛等[18]和张新鑫[19]就耐用品和易逝品行业进行最优博弈与定价分析,完善产品竞争研究。
当市场出现模仿者时,一方面意味着市场存在出现山寨机损害消费者剩余与社会福利,就这一问题而言,Gao S. Y等(2016)从产品物理相似性和产品质量的均衡分析中发现更高的质量可以防止山寨机成功进入市场[20]。另一方面,Gao S. Y等(2017)进一步发现模仿者的潜在进入会给现有者造成(隐含的)压力,迫使其降低销售价格,从而改善消费者福利[21]。尽管传统观点认为企业利润会随着进入竞争市场而减少,但实证发现,在许多情况下,同等质量的竞争者进入市场会导致现有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Pazgal A等(2016)表明在竞争者不对称进入市场情况下,有两种独立机制可以使利润增加[22]。
供应链中的技术授权与竞争者的市场入侵,伴随着供应链的发展而涉及越来越多模型。Chen J等(2017)研究拥有专利的零部件供应商和两个寡头厂商组成的供应链,在生产成本异质但生产和竞争销售同质产品情况下,采用斯塔克伯格博弈模型,从而证明了零部件供应商更倾向于实施基于产品的策略[23],然而,制造商的偏好取决于他们生产产品的效率。在存在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供应链模型中,Cao Z.H等(2015)研究了市场潜在入侵者可以模仿现有产品从而制造替代产品,在这个模型中,存在潜在入侵者竞争不意味者现有企业利益的减少,因为当竞争激烈且增值服务也相对较高时,现有企业可以从新的进入中获益[24];金亮等(2018)结合不同权力结构、品牌差异化等因素研究市场入侵,并明确了三种不同均衡的情形[25],为本文的讨论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对于制造商来说也越加重要,王玉清等[26]构建了由制造商、销售商、网络平台组成的混合供应链系统的4种模式,并对四种模式进行比较。注意到占主导地位的零售商的崛起,Zhang S. C等[27]探讨了零售商的战略,用来阻止制造商进入零售商主导的环境,其中制造商保持自己的直销成本私有化。为本文以品牌制造商为主要研究对象提供了零售商主导下的反制造商侵蚀策略。
以上文献无论是组织在拥有新技术下关于如何进入市场、技术授权问题,还是现有企业面对潜在竞争者的市场入侵,亦或是供应链中的合作与博弈,都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考虑到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构建一个由现有制造商、一个销售商、一个网络平台的混合供应链模型,提出有效的品牌制造商技术授权与入侵这个市场的最优策略。
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