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2022-12-02 08:12

1.立题依据

1.1选题背景

中国现代社会经历了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内部控制在我国起步较晚,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企业虽对内部控制已经有了一些概念与意识,为内部控制做出了许多的工作,在内部控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企业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不容乐观,少部分企业还未能认识内部控制企业内部的风险相关评估和控制方法与实际应用仍旧不完善,组织构成和控制机制不合理。企业想要长期稳定在行业内生存,必须善于预测风险和控制风险,随时顺应市场改变战略,内部控制中的风险是易被忽视的但又极为重要,因此内部控制风险尤为重要,需要从信息系统更新、知识体系完善、多学科交叉等多角度来不断完善,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来应对各企业、各部门中的实际情况。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距离内部控制定义首次在美国提出已有70多年,经历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在内部控制发展进程中,美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发表的COSO报告至今仍然作为内部控制的研究理论基础[1]。1930年George E.Bennett把内部控制定义为“内部控制是账户和程序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使得员工在从事本职工作时,独立地对其他员工的工作进行连续性的检查,以确定其舞弊的可能性。”2020“安然”时间发生后,各国对法律及规定进行了一系列强化控制措施,完善了内部控制相关系统管理制度,经济学家第一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质疑,美国推出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2007年9月,COSO管理委员会在内部控制理论中加入“监督指南”,至此,企业内部控制正式成为一套完整的系统。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二十一世纪初期,首次提出内部控制是在1997年,基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几宗财务丑闻而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反思及推出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规范,吸取国外经验避免错误发生。然而,我国依旧发生许多内部控制体系失控的6案例,如南方航空的委托理财、三鹿奶粉惨案、中航油金融衍生工具投机失败等。2006年7月15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正式成立,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配套指引,确定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管五要素构成,各部门制定各自的内部控制规范。我国现行的是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近年来,内部控制不在仅仅是会计中的概念,它进一步融入并应用到企业整体管理与控制中。企业内部控制总体上的发展顺序可分为以下三方面的探讨:内部控制的理念、内部控制于公司治理的关系和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

(1)对内部控制本质的研究

根据财政部近年来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为指导,阐述了国内外内部控制的发展史,结合内部控制的几个要素,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2]。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