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题背景及研究概述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杀手之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1, 2],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类疾病[3-6]。
作为主要肿瘤治疗手段之一的化学治疗(化疗) ,也因其传统化疗药的水溶性差,常伴有恶心、呕吐及脱发等不良反应[7],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但是,由于药物的毒性作用缺乏选择性,不仅对病变细胞具有杀伤作用,也会对快速增殖的正常组织细胞产生毒性[8-11],降低药效的同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将药物特异性靶向到肿瘤部位显得十分重要。
肿瘤微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有别于正常细胞与其周围组织所形成的微环境。
组织缺氧和酸中毒、间质高压形成,大量生长因子和蛋白水解酶的产生及免疫炎性反应等构成了肿瘤组织代谢环境的生物学特征,这种特性对于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 黏附能力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12]。
除此之外随着对肿瘤组织微环境的深入研究发现,肿瘤部位的低氧、微酸、间质高压会阻碍药物和纳米载体向肿瘤内部的穿透。
脂质体、纳米粒、胶束等可以凭借小粒径增强渗透及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特异性提高肿瘤部位的药物浓度[8 , 9],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通过特异性修饰实现主动靶向。
据报道,60 纳米以上的微粒几乎不能在肿瘤组织中穿行,小于50 纳米的微粒会与肝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只有100-200 纳米的微粒最容易渗漏到肿瘤组织,而到达肿瘤组织后,只有小于50 纳米的微粒才可以穿透肿瘤组织。
可以通过控制纳米载体的粒径、形状、表面电荷及亲水性化合物修饰表面来提高肿瘤穿透性,增强药效。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