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其培养研究文献综述

 2023-10-27 04:10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责任和责任意识内涵的界定

责任一词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种含义:(1)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2)做好份内应做的事;(3)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

关于责任意识的内涵,涉及到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责任人格等多方面。廖爱锋在《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中认为,责任意识是“公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 许海元在《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中认为,“责任意识是指主体在理解一定条件下自身角色和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把握自身行为及其结果,使之符合社会要求的情感、意愿,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是一种自我约束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

由此可见,责任是由主体的职务、身份等诸多外在因素对主体作出的客观要求,是对人的行为的外在约束和规范;而责任意识则是主体自身对履行责任、义务的一种内在的自我觉悟与情感体验。

2.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与现实表现的研究

2.1政治方面的研究情况

关于政治方面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内容,研究们认为,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政治信仰以及理性的政治参与;现实表现上,王德佳在其《当代大学生政治责冷漠问题研究》中认为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不够高,对政治问题关注度不够。梁苗在其《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研究》中认为存在理想信念淡漠、入党动机不纯、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问题。陈林在其《当代大学生政治责任感培育对策研究》中认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日趋理性,但存在着被动性和感性的问题。在成因方面,陈林提出了政治腐败现象对大学生政治方面的责任意识有消极影响。丁社教在其《新时期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综述》中认为参与机制体制制约着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现有研究对大学生在政治方面履行责任意识的行为、路径的探讨较多,但对其应有内容的思考还未能站到新时代的立足点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事关国内外政治的大命题上,对大学生的认知、认同与信念的研究是不够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