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献 综 述
一、前言
在传统手绘制作的时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一批经典动画电影,其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代表和辉煌标志,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中国动画学派”的观念、模式也成为中国动画创作的范本,影响了后来几代中国动画创作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手段从传统手绘转变为以数字技术为主。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人才流失和国外动画的冲击等原因,以及中国动画长期与外界隔绝、相对单纯封闭的创作环境,中国动画电影步入缓慢发展时期,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人们谈及动画电影,只会想到追求画面逼真、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的美国好莱坞式3D动画电影和追求意境、突出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主的日本二维动画电影。中国动画电影在数字技术制作时代该向哪发展,成为业界不断讨论的问题。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涌现出以喜羊羊、熊出没为代表的IP儿童系列电影和以《哪吒之魔童降世》、《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大鱼海棠》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改编电影。在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内地票房排行榜前十中,这两类各有四个入榜,以神话传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包揽前2名,《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数据更是将近50亿人民币。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动画电影不仅跟上了数字技术制作的发展趋势,还在内容上实现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实际的例子揭示中国动画电影走传统文化这条路的可能,神话传说动画化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新趋势。笔者试图通过对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新趋势进行梳理和定义,在这个基础上,解读近年来神话传说动画电影的成功原因和发展瓶颈,最后探讨未来的发展策略。
(一)关于中国神话传说动画电影 笔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内外对于神话传说动画电影的研究往往比较宽泛地称之为中国动画电影,因此对于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没有一个具体且统一的定义。在《从lt;白蛇·缘起gt;谈中国动画电影神话传奇叙事中的悲情演绎》[1]一文中,学者刁颖将《白蛇·缘起》、《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小门神》和《年兽》等作品,称为中国神话传奇叙事动画电影,认为其具有“承续了中国动画电影传奇叙事中神话类型影片常采用的悲情化叙事手法,既有中国人对大团圆结局的美好想象,还将这种悲情式的演绎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上”等特点。 (二)关于中国神话传说动画电影的成败分析 国内对于神话传说动画化改编的中国动画电影进行了广泛而具体的分析,相关文献较为丰富,并且涵盖民族化,本土化,产业链,叙事模式,营销策略等各个角度。 在《华丽的困惑——从lt;大鱼海棠gt;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2]一文中,学者刘娴认为《大鱼海棠》不是直接选择早已存在的历史传统故事加以改编,而是利用传统题材中的元素重新创造,编导利用传统故事素材重新创作和现代演绎的意图是明显的,是值得称道的。但是“民族传统元素 国外创作方法 新制作技术”破坏了影片风格的统一性。这也在《lt;大鱼海棠gt;口碑两极,中国动画路在何方》[3]中得到了印证,作者丁 黎认为“一个浪漫主义的架空世界里,需要丰厚的故事、逼真的细节和镜头叠加来塑造其真实感,然而《大鱼海棠》却是一副lsquo;我讲我的故事,你要跟上节奏rsquo;的做派,实在难以让观众lsquo;入戏rsquo;。” 除此之外,在《试析二次元文化热背景下中国动画本土性的缺失——以lt;大鱼海棠gt;和lt;你的名字gt;为例》[4]一文中,李艳,曲歌等人认为《大鱼海棠》的画面美感值得肯定,但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出现了断裂化操作,偏离了观众对现实性的普遍认知。造成两部影片口碑分化严重的根本原因,其根源是对二次元中国本土化处理不当。 相比之下,《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传统元素和时代精神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学者王箫音在《解读lt;哪吒之魔童降世gt;议国产动画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变革》[5]一文中指出,《哪吒之魔童降世》最成功的是从传统文化和神话题材中寻找文化元素和创作灵感,吸收营养,以现代化社会价值和技术来创新性转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新的解读和重构,使之贴近现代生活,符合当下社会的价值思想观念,因此受到社会广泛欢迎。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也在学界中获得了更多的好评。在《lt;西游记之大圣归来gt;成功要素分析》[6]一文中,学者陈诚认为“合家欢”的动画内容、成熟的营销、创新的产业链开发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用众筹的方式对衍生品进行售卖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有效地实现了传统动漫产业的延伸,同时也更能够培养受众养成购买正版的意识。 除此之外,学者陈可红从叙事模式角度,在《lt;西游记之大圣归来gt;:叙事回归与人性情怀》[7]一文中做出如下评价,它走出了国内电视动画的快餐生产陷阱,打破了经典故事的3D化重现窠臼,重回影像叙事根本;但次要角色和反面角色则逊色得多,未能进行性格的当代重塑;仍然带有众声喧哗的色彩,尚未能全面解决影片的统一性和风格化问题。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从营销策略角度分析中国神话传说动画电影的成败原因。在《中国动画电影的营销现状与策略分析》[8]一文中,学者张伟以2017年上映的全手绘动画电影《钟馗传奇之岁寒三友》为例指出,不去了解受众群体的真正需求,没有仔细进行前期市场调研和精准的营销策划,作品上映后在市场上往往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导致血本无归。 (三)关于神话传说动画电影的发展策略 与中国动画电影成败分析相对应,国内许多学者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叙事模式,产业链等角度对其发展策略给出了建议。 在《民族风格对动画电影的应用研究》[9]一文中,学者钮冬艳对基于民族风格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建议是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形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回归生活本质进行动画电影创作;拒绝盲从创作。 在《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制作与创新研究》[15]一文中作者张波更具体地谈到,中国动画电影要在画面上具有视觉冲击力,审美上要追求意境,情感上要具有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在《民族文化的重构:国产动画电影的全年龄之路》[10]一文中,朱天,许果涵等人认为,做好本土动画电影要以当代的技术手段和时代背景去展现民族文化的深层蕴含,与各个年龄段受众的库存知识相匹配,创作出符合当下受众审美情趣和审美体验的作品,完成动画电影创造生产和传播中的价值认同,搭建起完整的动画产业闭环和相应的文化符号。 另一方面,学者陈雯在《从lt;大圣归来gt;看中国神怪文化与动画的结合》[11]一文中谈到,将传统神怪文化与现代动画创作有效结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再发掘,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筛选出适用于借鉴和创造的部分;重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再创造,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加以合理的利用和改变。 无独有偶,在《试论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动画作品传播的影响力》[12]一文中,学者王贤波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要树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作自信,自觉运用动画的形式表现优秀的中国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中国学派”的内涵,提升影响力。 在叙事模式层面,学者杨雪团在《“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中国当代动画电影叙事模式探析》[13]一文中提出以下策略:采用“树型”的结构框架,挖掘从简单到复杂的故事内核;故事情节要呈现从点到面的生活场域,必须符合本民族的文化逻辑和现实生活;塑造多面的人物形象,使动画角色血肉丰满;应该致力于深邃的画面意象,升华作品的艺术意蕴。 而在《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特点与发展走向(下)——以2013—2018年的324部动画电影为研究样本》[14]一文中,邵鹏,朱钰嘉等人以2013—2018年的324部动画电影为研究样本,从动画电影市场概况、产业链和观众口碑三重维度、十一个观察点入手,得出以下结论:国产动画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影片品质与观众需求的不匹配,创意策划、制作编辑、导演、演员以及推广发行等方面的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动画产业需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特别是创意、编剧人才和宣传推广人才的培养力度,需要重视聘用知名制片方、导演、演员和发行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总结与讨论 综上,目前国内外对于神话传说动画化改编的中国动画电影尚未有一个具体且统一的定义,大多是就神话传说动画电影中的某一个分析成功原因和发展瓶颈,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策略集中在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上。因此,研究中国动画电影的神话传说动画化改编这一新趋势,分析其特征、成功原因和发展瓶颈,提出具体的发展策略,对于传承“中国动画学派”、推动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刁颖.从《白蛇·缘起》谈中国动画电影神话传奇叙事中的悲情演绎[J].电影文学,2019(10):116-120. [2] 刘娴.华丽的困惑——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的民族化与现代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5):10-13. [3]丁黎.《大鱼海棠》口碑两极,中国动画路在何方[J].上海采风,2016(09):14-17. [4] 李艳,曲歌.试析二次元文化热背景下中国动画本土性的缺失——以《大鱼海棠》和《你的名字》为例[J].戏剧之家,2018(06):87 89. [5] 王箫音.解读《哪吒之魔童降世》议国产动画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变革[J].传播力研究,2019,3(30):60-61. [6] 陈诚.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要素分析[J]. 新闻研究导刊, 2015(16):210-211. [7] 陈可红.《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叙事回归与人性情怀[J].电影艺术,2015(06):59-61. [8] 张伟. 中国动画电影的营销现状与策略分析[J].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02):49. [9] 钮冬艳.民族风格对动画电影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69-70. [10] 朱天,许果涵.民族文化的重构:国产动画电影的全年龄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7):112-115. [11] 陈雯.从《大圣归来》看中国神怪文化与动画的结合[J].美术大观,2016(12):82-83. [12] 王贤波.试论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动画作品传播的影响力[J].中国电视,2019(10):87-90. [13] 杨雪团.“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中国当代动画电影叙事模式探析[J].四川戏剧,2017(03):74-78. [14] 邵鹏,朱钰嘉.中国动画电影的产业特点与发展走向(下)——以2013—2018年的324部动画电影为研究样本[J].中国电影市场,2019(09):13-17. [15] Bo Zhang. Research on Prod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imated Films[A].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2018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mp;Training, Management and Humanities Science(ETMHS 2018)[C].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计算机科学与电子技术国际学会(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ociety),2018:4. |
文 献 综 述
一、前言
在传统手绘制作的时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一批经典动画电影,其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代表和辉煌标志,被称为“中国动画学派”。“中国动画学派”的观念、模式也成为中国动画创作的范本,影响了后来几代中国动画创作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手段从传统手绘转变为以数字技术为主。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由于人才流失和国外动画的冲击等原因,以及中国动画长期与外界隔绝、相对单纯封闭的创作环境,中国动画电影步入缓慢发展时期,未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人们谈及动画电影,只会想到追求画面逼真、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的美国好莱坞式3D动画电影和追求意境、突出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主的日本二维动画电影。中国动画电影在数字技术制作时代该向哪发展,成为业界不断讨论的问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